這單元主題【F-C-A-I-V/C-I】乍看起來,會有點摸不著頭緒,要怎麼應用這樣的思維程序在工程設計分析呢?需要花點工夫熟悉這個理念,相信會讓常在執行設計分析工作的工程師,耳目一新。
首先,對【F-C-A-I-V/C-I】作個簡單的定義說明:
1.
Function:功能/目的
2.
CAE(FEA):電腦輔助工程分析(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, CAE),有限元素分析(finite element analysis, FEA)
3.
Analysis:分析
4.
Index:指標、評估指標、性能指標
5.
Value/Criterion:指標對應的數值/指標對應的允收標準
6.
Improvement:改善、因應對策
1.
模型驗證(model verification,
MV):針對系統結構,分別透過分析與實驗的解析,比對驗證系統模態參數相吻合,以確認結構系統之分析模型的正確性。
2.
響應預測(response prediction,
RP):引用驗證後的結構系統分析模型,設定外力負荷條件以及邊界狀態,可以進行響應預測,得到設定的性能指標(performance index)。
3.
設計變更(design modification,
DM):透過模型變更(model modification),可以對結構系統分析模型,進行如幾何形狀尺寸的設計變更,並進行虛擬測試(virtual testing, VT)。
首先,參閱右方圖示,進行模型驗證MV的三個主要步驟:
1.
對UV車架「分析模型」進行「有限元素分析」(FEA):由分析得到對應「實際UV車架結構」之「有限元素模型」的模態參數,包括:自然頻率及模態振型。
2.
對「實際UV車架結構」進行「實驗模態分析」(EMA):量測得到「實際UV車架結構」的FRF,進行曲線嵌合(curve fitting),得到「實際UV車架結構」的「模態參數」,包括:自然頻率、模態振型、及模態阻尼比。
3.
驗證比較:由FEA分析與EMA實驗分別得到的模態參數,進行比較,如果相符,就達到「模型驗證」的目的,驗證了UV車架的「分析模型」能夠「等效」於「實際UV車架結構」。由模態振型比較表中,呈現物理意義對應的模態,其自然頻率誤差,除了E-05模態-24.32%,其餘模態皆在+/-7.7%以內,所以,達到模型驗證的目標。
其次,要進行結構的響應預測RP,預定的設計目標:
1.
車架結構輕量化設計,降低15%以上的重量。
2.
車架結構的性能指標,包括:彎曲剛性(bending stiffness)以及扭曲剛性(torsion stiffness),要比原始結構要高。
所以,在響應預測RP,要進行結構的彎曲剛性分析及扭曲剛性分析,取得原始結構的兩個性能指標:彎曲剛性(bending
stiffness)以及扭曲剛性(torsion
stiffness)。
最後,啟動模型變更,對結構系統分析模型,進行如幾何形狀、尺寸的設計變更DM,並反覆執行響應預測RP直到達成設計目標。
當要引用【F-C-A-I-V/C-I】思維程序,首先當然就是Function功能目的,本案例就有三個目的:MV、RP、及DM。
在Function 是模型驗證MV時:CAE的思考,就是採用FEA商用軟體進行解析。Analysis需要進行結構的模態分析(modal analysis),以能夠取得判斷模型驗證的Index評估指標,也就是結構的模態參數,自然頻率及模態振型,更明確的Index就是FEA與EMA兩者自然頻率的誤差百分比,要越小越好。判斷MV成功與否的允收標準Criterion,自然頻率的誤差百分比,本案例在+/-7.7%以內。如果,未達Criterion,就需要進行Improvement,修正分析模型的參數設定,直到符合自訂的Criterion要求。
在Function是響應預測RP時:CAE當然是採用MV驗證後的分析模型,在Analysis需進行結構靜力分析(static analysis),分別取得車架結構的兩個性能指標Index,彎曲剛性(bending stiffness)以及扭曲剛性(torsion stiffness),Index還包括車架的重量。以原始結構的剛性值Value,為允收標準Criterion。而重量的允收標準是低於原始重量15%。
在Function是設計變更DM時:CAE及Analysis與RP相同,評估的性能指標Index,包括:重量、彎曲剛性、扭曲剛性,都有明確的允收標準Criterion,透過DM的不同結構設計Improvement作業及對應RP分析,持續反覆DM及RP,直到Index的數值Value,達到允收標準Criterion,亦即完成Improvement,達成DM的目標。
本單元以實際的UV車架結構設計變更流程,帶入【F-C-A-I-V/C-I】思維程序,以探討模型驗證MV、響應預測RP、及設計變更DM的實務應用,希望透過此案例在【F-C-A-I-V/C-I】思維程序的應用,讓讀者有進一步的了解與體會!
以上個人看法,請多指教!
王栢村
2018.10.09
圖1:【F-C-A-I-V/C-I】思維程序之UV車架結構變更設計流程
圖2:【F-C-A-I-V/C-I】思維程序之UV車架模型驗證MV
圖3:【F-C-A-I-V/C-I】思維程序之UV車架響應預測RP
圖4:【F-C-A-I-V/C-I】思維程序之UV車架設計變更D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