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單元來探討的主題:結構振動分析的步驟流程,會以「單自由度」 (single degree of
freedom, SDOF)系統為例,來說明。
1. 實體結構:也就是左上方圖示的「質塊彈簧之實體結構」。以一個「質塊」安置在「彈簧」的上方,而「彈簧」的另一端是固定在邊界上。如果,對「質塊」施予外力,「質塊」就會上下來回振盪,可以觀察「質塊」的「位移」運動狀態。
2. 數學模型:對此「質塊彈簧之實體結構」,進行「數學模型化」(mathematical
modeling),可以得到如圖示對應的「數學模型」(mathematical model)。其中,「系統參數」(system parameters),就是:m、c、k,分別是質塊的「質量」、彈簧的「黏滯阻尼係數」、彈簧的「彈簧常數」。「輸入」是f(t),為系統的外力,以及質塊本身的「初始位移」X0及「初始速度」V0。「輸出」是x(t),為系統質塊的位移響應。
3. 運動方程式:ma+cv+kx=f(t)。是「二階的常微分方程式」,所以需要兩個「初始條件」:「初始位移」X0及「初始速度」V0。【備註:比較明確的數學方程式,請讀者參考圖示,在文字說明,受限於方程式編寫,分別以x、v、a,代表位移、速度、加速度。】
接下來,可以藉由”4W”的思考想一下「振動分析」:
1. What is?:甚麼是「振動分析」?
2. Why to do?:為什麼要進行「振動分析」?
3. What to get/know?:進行「振動分析」可以得到/知道甚麼?
4. How to do?:如何進行「振動分析」?
接著,甚麼是「振動分析」?一個結構的「振動」「分析」,就是透過理論或實驗方法進行「分析」,以瞭解結構的「振動」現象、行為、特徵及影響。
一個結構的「振動」「分析」,可以分為四種類型,從”WHY to
do?”及”WHAT to get/know?”分別說明如下:
1. 模態分析(modal analysis):”WHY”:瞭解結構的「振動模態」(vibration mode)。”WHAT
to get?”:求得結構的「模態參數」(modal parameters)。
2. 簡諧響應分析(harmonic response analysis):”WHY”:瞭解結構系統的「頻譜響應」特性。”WHAT to get?”: 求得結構的「頻率響應函數」(frequency
response function, FRF)。
3. 暫態響應分析(transient response analysis):”WHY”:瞭解結構系統受到「外部激振」的系統「時間域響應」。”WHAT to get?”:求得結構系統如位移的「時間域響應」。
4. 頻譜響應分析(spectrum response analysis):”WHY”:瞭解結構系統受到「隨機」(random)的「外部激振」之系統「響應」。”WHAT
to get?”:求得結構系統如位移的「頻率域響應」。
參閱圖2,是結構振動分析的步驟流程,會以另外一角度,來看如何進行「單自由度系統」的四種「振動分析」。由圖2的流程圖,可以從兩個方向討論:
1.
振動理論分析:「由上而下」的流程,是進行「振動理論分析」的程序步驟,也就是本單元的討論重點。
2.
實驗模態分析:「由下而上」的流程,則是進行「實驗模態分析」的程序步驟,我們再另闢單元討論。
要進行一個結構的「振動分析」,是有多個步驟程序,參閱圖2,說明如下:
1. 數學模型化(mathematical modeling):對「實際結構」(real structure),進行「數學模型化」,可以得到結構的「數學模型」(mathematical
model)。
2. 推導運動方程式(derivation of equation of
motion (EOM)):由結構的「數學模型」,進行「推導運動方程式」,可以得到可描述系統的「系統方程式」(system equations),不同系統特性,會有不同的數學方程式,例如:「單自由度系統」是二階的常微分方程式,「多自由度系統」會是二階的聯立常微分方程式,而「連續系統」則是偏微分程式。
3. 模態分析(modal analysis):由得到的「系統方程式」,進行「理論模態分析」,可以求得系統的「模態參數」。進而,可以將原始物理域的「系統方程式」,以「模態參數」表示成模態域的「系統方程式」,此步驟有助於後續的響應分析。
4. 模態域數學模型(modal domain mathematical model):由模態域的「系統方程式」,可以描繪出等效於「實際結構」、以及等效於物理域的「數學模型」,所對應的模態域的「數學模型」,於此,有助於瞭解結構的「模態參數」特徵。
5. 簡諧響應分析(harmonic response analysis):係基於系統受到「簡諧激振」(harmonic excitation)假設,可以求得系統的「簡諧響應」(harmonic response),稱之為「頻率響應函數」(frequency
response function, FRF)。
6. 暫態響應分析(transient response analysis):若結構系統受到已知的時間域「外力」(external force),透過「暫態響應分析」,可求得結構系統如位移的「時間域響應」。
7. 頻譜響應分析(spectrum response analysis):如果,結構系統受到的是「隨機」(random)的「外部激振」(external
excitation),透過「頻譜響應分析」,可求得結構系統如位移的「頻率域響應」。
在此,取「單自由度系統」以此程序步驟,進行探討:
1. 數學模型化(mathematical modeling):首先有「實際結構」,一個「質塊」安置在「彈簧」的上方,對「質塊」施予外力,「質塊」就會上下來回振盪,可以觀察「質塊」的「位移」運動狀態。進行「數學模型化」,可以得到如圖示對應的「數學模型」。其中,「系統參數」(system parameters),就是:m、c、k,分別是質塊的「質量」、彈簧的「黏滯阻尼係數」、彈簧的「彈簧常數」。「輸入」是f(t),為系統的外力,以及質塊本身的「初始位移」X0及「初始速度」V0。「輸出」是x(t),為系統質塊的位移響應。
2. 推導運動方程式(derivation of equation of
motion (EOM)):對此「單自由度系統」,可以得到ma+cv+kx=f(t),是「二階的常微分方程式」,所以需要兩個「初始條件」:「初始位移」X0及「初始速度」V0。
3. 模態分析(modal analysis):主要在求得結構的「模態參數」(modal parameters)。在此「單自由度系統」的「模態參數」為:「自然頻率」,ωn=2πfn=(k/m)^0.5,「阻尼比」,ξ=c/Cc。其中,c是「黏滯阻尼係數」,Cc=2*(mk)^0.5=2mωn,是「臨界黏滯阻尼係數」。所以,由「系統參數」:m、c、k,就可以求得「自然頻率」ωn以及「阻尼比」ξ。
4. 模態域數學模型(modal domain mathematical model):有了系統原始物理域的「系統方程式」,可以轉換為以「模態參數」表示之模態域的「系統方程式」。在此,模態域的「數學模型」是以「自然頻率」ωn以及「阻尼比」ξ 表示,而物理域的「數學模型」,是以「系統參數」:m、c、k 表示。另外,也帶入了「模態外力」(modal force)及「模態座標」(modal coordinate)的概念,這對後續的分析是很有幫助。附註:在「多自由度系統」及「連續系統」之模態域的「系統方程式」更可以看到好處,是可以將二階的聯立常微分方程式、及偏微分程式,分解為獨立的二階常微分方程式,也就是化簡為
n個、或無窮多個等效的「單自由度系統」。此程序可稱為「理論模態分析」(theoretical
modal analysis, TMA),我們再另闢單元討論。
5. 簡諧響應分析(harmonic response analysis):主要在求得結構的「頻率響應函數」(frequency
response function, FRF),圖示以H(ω)代表,其物理意義是:結構受到「簡諧激振」(harmonic
excitation),其「外力振幅」為F,而系統的「穩態響應」也是「簡諧響應」,其「位移振幅」為X,所以H(ω)是輸出的「位移振幅」X除以輸入的「外力振幅」F,H(ω)=X/F。
6. 暫態響應分析(transient response analysis):主要在求得結構系統如位移的「時間域響應」。當已知系統的外力f(t),以及質塊本身的「初始位移」X0及「初始速度」V0。可以求得「輸出」是x(t),為系統質塊的位移「時間域響應」。
7. 頻譜響應分析(spectrum response analysis):當結構系統受到「隨機」的「外部激振」時,可求得「隨機外力」的「自身功率頻譜」Gff(f),透過「頻譜響應分析」,即能求解系統位移的「頻率域響應」Gxx(f),也就是位移的「功率頻譜密度函數」。
綜合本單元的討論,是從【「外力激振」的「單自由度系統」之振動分析】談起,在先前此單元,是個別的看「實際結構」、「數學模型」、及「系統方程式」,以及有四種「振動分析」:「模態分析」、「簡諧響應分析」、「暫態響應分析」、「頻譜響應分析」。而本單元的討論,是將這些個別的分析工作事項(tasks),綜合歸納了系統化的結構振動分析步驟,以流程化的方式呈現討論。
以上個人看法,請多指教!
王栢村
2020.07.21文章粉絲團連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