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單元來看的主題:「甚麼是時頻圖?」,其中,「時頻圖」,也可以說是「時頻譜」,就是可以同時觀察「時間域」和「頻譜域」信號特徵的圖示,此圖示可稱為「time-frequency plot」,正式的英文名詞為「spectrogram」。
本單元就來觀察幾種典型信號的「時頻圖」特徵,在討論之前,先自我提問一下:為什麼需要「時頻圖」?「時頻圖」與一般的「頻譜圖」有甚麼不同?讀者可參閱:【加速度頻譜,有幾種?】。如何取得「時頻圖」呢?又取得「時頻圖」能夠觀察到甚麼現象及觀察的重點呢?了解「時頻圖」有甚麼用途?以及實務的應用呢?
參考圖示,左上角第一個圖示是「單一頻率正弦波」的「時頻圖」,此「時間域波形信號」p(t),是頻率f=200Hz的簡諧波,持續約1.2秒。對此p(t)信號進行「短時傅立葉轉換」(short time Fourier transform, STFT),可以求得其「時頻函數」P(t, f),STFT的運算原理再另闢單元討論。
參閱圖示「單一頻率f=200Hz」的「時頻圖」,由影片可聽到此信號為200Hz的聲音,說明其「時頻圖」特性如下:
1. 時間軸:在水平軸向,此時間軸和「時頻圖」上方的「時間域信號」(time waveform),是相互對應的時間軸。
2. 頻率軸:是垂直軸向,此頻率軸的最高「有效頻率」(Nyquist frequency)
fnyq,係由量測時間域信號的「取樣頻率」(sampling frequency) fs所決定,fnyq=fs/2。讀者可參閱:【甚麼是取樣頻率(sampling frequency)?】。
3. 「時頻函數」P(t,f):若時間t的水平軸為x方向,頻率f的垂直軸為y方向,則P(t,f)「時頻函數」就是z方向的量值,圖示中的「時頻圖」是以「等高線圖」(contour plot)方式呈現,圖示中的紅色區域是量值較大,藍色則是量值較小。在頻率f=200Hz,隨著時間軸,有一條「連續的紅色線條」,表示隨著時間變化,一直都有200Hz的頻率存在。這樣說來,也不意外,因為這就是一個連續的200Hz頻率的信號。
參閱圖示「兩個單頻率f1=200Hz,f2=300Hz」的「時頻圖」,可以觀察垂直軸的頻率,在f=200Hz以及f=300Hz,隨著水平軸向的時間變化,有兩條紅色的線條,表示一直都有此兩個頻率的信號,而且,f=200Hz比f=300Hz的線條更深紅,代表f1=200Hz信號的「振幅」比f2=300Hz信號的「振幅」要大。「簡諧波」的「振幅」定義,可參閱:【餘弦波(cosine wave)之數學意義、幾何意義、物理意義?】。
再參閱圖示「兩個單頻率f1=200Hz,f2=210Hz」的「時間域波形」及「時頻圖」,可以觀察到有「重擊現象」(beating
phenomenon),也有稱為「拍擊現象」。讀者可參閱:【甚麼是重擊現象(beating phenomenon)?】,有不同的「重擊頻率」(beating frequency)之時間域波形介紹。在此單元,看到的則是「時頻圖」的典型「重擊現象」之特徵。
「重擊現象」的原因:主要是有兩個頻率相近的正弦波之合成效應。時間域響應的重擊週期,會依兩個頻率的差值,所得到的重擊頻率之倒數推算之。由圖示,可以知道典型「重擊現象」之「時間域波形」及「時頻圖」的特徵。
再觀察「低轉速到高轉速的聲音」之「時頻圖」,說明如下:
1. 聲音特性:由影片可聽到此信號的對應聲音,大約是由低頻率慢慢升高到高頻率的聽感。
2. 時間域波形特性:由p(t)時間域波形,實在看不出來有甚麼特別的差異,因為都是隨機信號,勉強可說,隨著時間變化,能觀察到有不同的大小變化吧!
3. 時頻圖特性:已知紅色的線條,代表該頻率的振幅大,由圖示可觀察,紅色線條有幾個特徵:(1)紅色線條呈現「向右上斜」,也就是隨著時間變化,頻率逐漸增大。這是因為由轉動機械如馬達,由低轉速、慢慢增加到高轉速,又知道轉速可以轉換得「轉速頻率」【什麼是轉速頻率(rotating speed frequency)?】,所以有此「向右上斜」的現象。(2)從水平軸的每一個時間,觀察到垂直軸的頻率特徵有「紅色」的點,其實,就是「轉速頻率」的「倍頻」效應。這也是轉動機械,典型的「轉速倍頻」效應。(3)不隨時間變化的高響應之紅色區域,除了隨時間變化的連續「紅色直線」外,可以觀察到有如同前述「單一頻率」的特徵,也就是一直存在的相同頻率之響應,這種特徵,是不隨轉速變化的系統頻率響應。其實,可以推論就是結構系統的「自然頻率」(natural
frequency),也有稱為「固有頻率」,確實就是一直存在的結構響應之主要頻率特徵。
接著,再觀察「人的聲音」之「時頻圖」,說明如下:
1. 聲音特性:由影片可聽到此信號的對應聲音,是由本人以「哼」的方式,由低頻率慢慢升高到高頻率,在中間有持平約2秒,再快速降低頻率的過程,所錄製起來的聲音。
2. 時間域波形特性:由p(t)時間域波形,一樣也是看不出來有甚麼特別的差異,因為都是隨機信號,勉強可說,隨著時間變化,能觀察到在高頻率聲音時,有相對比較大的量值吧!
3. 時頻圖特性:垂直軸只觀察0~2000Hz的頻率區間。同樣,紅色的線條,代表該頻率的振幅大,由圖示可觀察,最紅的線條在t=0時,約為100Hz,在t=8~10秒之間,持續的最高頻率約200Hz左右,隨後頻率又降下來。所以,「時頻圖」的優點是可以觀察出隨時間變化時,該信號的頻率變動情形。另外,也可觀察出「人的聲音」也呈現出「倍頻音」的效應,就是在「時頻圖」中顯現出「等高線」的特徵。
最後,再觀察「人的聲音Do,Re,Mi,Fa,…」之「時頻圖」,說明如下:
1. 聲音特性:由影片可聽到此信號的對應聲音,是由本人以「Do,Re,Mi,Fa,…」的方式,唱出音階的聲音,在此不評論音階的音準是否正確,謹以此聲音來探討「時頻圖」的特徵。
2. 時間域波形特性:由p(t)時間域波形,一樣也是看不出來有甚麼特別的差異,因為都是隨機信號,勉強可說,隨著時間變化,能觀察到高音的音階時,有相對比較大的量值吧!
3. 時頻圖特性:在此「時頻圖」中,垂直軸一樣只觀察0~2000Hz的頻率區間。同樣,紅色的線段,代表該頻率的振幅大,由圖示可觀察,最紅的線段在t=0時,約為100Hz,每一個音階,呈現一條「紅色線段」,隨著音階的升高,「紅色線段」有逐漸往高頻率偏移。此「紅色線段」與前兩個聲音的「紅色連續線條」之差異,是因為唱Do、Re、Mi的音階時,是一個時間區間、一一的分段唱出,所以呈現片段連續(piecewise continuous)的「紅色線段」。又,每個音階的聲音都有數個「峰值頻率」,也接近呈現「倍頻音」的效應。最低頻率的第一個頻率音,稱為「基音頻率」(fundamental
frequency),就是可以辨識的Do、Re、Mi的音階頻率,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:【音階標準頻率】。而此「倍頻音」,就是「泛音頻率」(overtone frequencies),這就是每個人的聲音的「音色」(tone color,
timbre),同樣唱出Do,能夠分辨出不同人的聲音,其實,就是「泛音頻率」組成所造成每個人「音色」的差異。
為什麼需要「時頻圖」?「時頻圖」與一般的「頻譜圖」有甚麼不同?「時頻圖」能夠觀察到甚麼現象及觀察的重點呢?「時頻圖」有甚麼用途?以及實務的應用呢?綜合說明如下:
1. 「時頻圖」特徵:最主要可以觀察出隨時間變化的頻譜特性,也就是可以得知,信號在不同時間下的頻譜整體分布狀態,因此,很適合觀察如轉速變化之運轉機器的聲音與振動。
2. 「時頻圖」不同於一般的「頻譜」:如「傅立葉頻譜」是一個時間區間的頻譜、或是「自身功率頻譜」可以是一段時間區間的平均頻譜,比較適合「穩態」(steady state)響應狀態的解析,讀者可參閱:【加速度頻譜,有幾種?】。「時頻圖」可以如本單元呈現的「等高線圖」模式,觀察整體的時間與頻率分布狀態,比較適合「暫態」(transient state)之響應解析。
3. 「時頻分析」(spectrogram analysis):「時頻分析」是對信號解析的一種方法,除了本單元應用在聲音的解析,同樣可以應到振動響應及其他物理量的解析。對於轉動機械,由靜止到額定轉速啟動時的「run-up test」,以及關機時的「coast-down test」,是可以觀察與區別出「轉速頻率」或結構「自然頻率」的效應。
這個單元主要在介紹「時頻圖」是甚麼?由不同的「時間域信號」說明其在「時頻圖」的特性與特徵,包括:單一頻率簡諧波、兩個單頻率簡諧波的合成音、重擊音、低轉速到高轉速連續變化音、人由低音到高音「哼」的聲音、以及唱Do、Re、Mi系列音階的聲音。希望由本單元的探討,讀者能夠進一步了解「時頻圖」的現象解讀。
以上個人看法,請多指教!
王栢村
2019.05.08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