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單元是SDOF簡諧激振系列的第5篇,要來探討的主題是:不同「黏滯阻尼係數」,對振動響應有甚麼影響?
首先,回顧一下這個「外力激振」「單自由度系統」,參考圖示左上方,是此系統「數學模型」(mathematical model)示意圖。其中,
1.
「系統參數」(system parameters),就是:m、c、k,分別是質塊的「質量」(mass)、彈簧的「黏滯阻尼係數」(viscous damping coefficient)、彈簧的「彈簧常數」(spring constant)。
2.
「輸入」是f(t),為系統的外力,以及質塊本身的兩個「初始條件」(initial condition, IC),包括:「初始位移」(initial displacement) X0及「初始速度」(initial velocity) V0。
3.
「輸出」是x(t),為系統質塊的位移響應。
參考左下方圖示,是「ISO系統方塊圖」(ISO system block diagram),其中:
1. Input 輸入:f(t),為系統的外力,以及兩個「初始條件」的「初始位移」X0及「初始速度」V0。
2. System 系統:m、c、k。
3. Output 輸出:x(t)、v(t)、a(t) 分別為系統質塊的位移、速度及加速度響應。
參考左下方的圖示,就是此「單自由度系統」的「運動方程式」:ma+cv+kx=f(t)。是「二階的常微分方程式」,所以需要兩個「初始條件」:「初始位移」X0及「初始速度」V0。【備註:比較明確的數學方程式,請讀者參考圖示,在文字說明,受限於方程式編寫,分別以x、v、a,代表位移、速度、加速度。】
若是對此「單自由度系統」,進行「理論模態分析」(theoretical modal analysis, TMA),可以得到兩個「模態參數」(modal parameters),在此「單自由度系統」的「模態參數」為:
1.
「自然頻率」(natural frequency),ωn = 2 π fn=(k/m)^0.5,
2.
「阻尼比」(damping ratio),ξ=c/Cc。其中,c是「黏滯阻尼係數」,Cc=2*(mk)^0.5=2mωn,是「臨界黏滯阻尼係數」(critically viscous damping coefficient)。
所以,由「系統參數」:m、c、k,就可以求得「自然頻率」fn以及「阻尼比」ξ。
以下舉實際的數值案例,進行分析,令「系統參數」:m = 1 (kg)、c =
0~3 (N/ m/s)、k = 39.47 (N/m),可以求得兩個「模態參數」:「自然頻率」𝒇𝒏 = 1 (Hz),「阻尼比」𝝃
= 0~0.2387。如果,𝝃
= 0,就是「無阻尼」狀態,若是0 < 𝝃 < 1,就是「次阻尼」狀態。
接著,定義系統的「輸入參數」,假設系統受到了「簡諧外力」激振,為正弦函數
𝒇(𝒕)=𝑭𝐬𝐢𝐧(𝝎𝒕),其中,𝝎= 𝟐𝝅𝒇,令「簡諧外力振幅」𝑭 = 0.2 (N),「簡諧外力」的「激振頻率」𝒇
= 1.0 (Hz)。也就是𝒇=1.0𝒇𝒏,𝒇 =𝒇𝒏,即「激振頻率」等於「自然頻率」,是「共振激振」(resonant excitation)的狀態。
再定義系統的「輸入參數」,也就是兩個「初始條件」(initial condition, IC),「初始位移」𝒙𝟎及「初始速度」𝒗𝟎。在此,都假設為0,也就是:𝒙𝟎
= 0 (m),𝒗𝟎 = 0 (m/s)。
這個單元要探討的主題是:不同「黏滯阻尼係數」c,對振動響應有甚麼影響?數值案例的狀態說明如下:
1. c = 0 (N / m/s),𝝃 = 0 (無阻尼)
2. c = 0.1 (N / m/s),𝝃 = 0.00796 (次阻尼)
3. c = 0.5 (N / m/s),𝝃 = 0.03978 (次阻尼)
4. c = 1 (N / m/s),𝝃 = 0.07958 (次阻尼)
5. c = 2 (N / m/s),𝝃 = 0.15915 (次阻尼)
6. c = 3 (N / m/s),𝝃 = 0.23873 (次阻尼)
首先,觀察c = 0 (N / m/s),ξ= 0 (無阻尼)時,質塊的位移響應𝒙(𝒕),可以發現會隨著時間增長,位移響應會逐次放大,甚至到無窮大,這是因為在「共振激振」狀態,又是「無阻尼」,使得系統沒有消耗能量的機制,所以,會無限制的一直增大質塊的位移響應。當然,實務上結構系統,或多或少材料本身都有阻尼效應,還不至於無限制的增大響應,不過,可以知道「共振」(resonance)是一種危險的狀態。
接著,就來觀察不同「次阻尼」狀態的質塊位移響應𝒙(𝒕),討論如下:
1. 「暫態響應」(transient state response)區間:由先前單元可知,「暫態響應」會受到兩個效應的影響,其一,來自 𝒙_𝐈𝐂
(𝒕) 自由振動響應,其二,來自
𝒙_𝐈𝐑𝐅 (𝒕) 外力激振響應。在此,令兩個「初始條件」都為零,所以,沒有𝒙_𝐈𝐂
(𝒕) 自由振動響應。會有的「暫態響應」過程,是來自
𝒙_𝐈𝐑𝐅 (𝒕) 外力激振響應。隨著「阻尼比」越大,也就是「阻尼效應」越大,「暫態響應」區間越小,比較快達到「穩態響應」。反過來說,「阻尼比」越小,也就是「阻尼效應」越小,需要更長的時間發展到「穩態響應」的狀態。
2. 「穩態響應」(steady state response)區間:由於𝒙_𝐈𝐂
(𝒕) 自由振動響應,因為有阻尼效應,會衰減趨近於零而消失。而,𝒙_𝐈𝐑𝐅 (𝒕) 外力激振響應,除了初期的變動外,則會趨於穩定的響應,在「穩態響應」區間,也會是「簡諧響應」(harmonic response),可以寫出位移響應方程式𝒙(𝒕)=𝑿𝐬𝐢𝐧(𝟐𝝅𝒇𝒕+𝝓)。
3. 觀察「穩態簡諧響應」的「位移振幅」𝑿,隨著「阻尼比」越大,也就是「阻尼效應」越大,「位移振幅」𝑿也隨著遞減,所以,可以知道,當結構在「共振」狀態,如果可以增大系統的「阻尼效應」,是可以有效抑制結構的振動。
4. 觀察「穩態簡諧響應」的「簡諧響應頻率」會等於「簡諧外力」的「激振頻率」。
5. 觀察「穩態簡諧響應」的𝒙(𝒕)和𝒇(𝒕)的時間波形,剛好是「90°相位差」,因為,在此案例,令「激振頻率」等於「自然頻率」,𝒇 = 1.0 (Hz), 𝒇=1.0𝒇𝒏,𝒇 =𝒇𝒏。
統整一下本單元的討論,在此探討「單自由度系統」,在受到相同的「簡諧外力」以及相同的「初始條件」作用下,如果系統參數有不同的「黏滯阻尼係數」,對系統的振動響應,會有甚麼樣影響?
1. 本單元探討了c =
0~3 (N/ m/s)的不同「黏滯阻尼係數」狀態。
2. 由「阻尼比」𝝃
的定義,可推算得到對應不同「黏滯阻尼係數」的「阻尼比」𝝃
=
0~0.2387。
3. 由數值案例,可區別出:「無阻尼」𝝃 = 0和「次阻尼」0 < 𝝃 < 1,兩種狀態。在「無阻尼」𝝃 = 0時,質塊的位移響應𝒙(𝒕),會無限制的一直增大,可以知道「共振」(resonance)是一種危險的狀態。
4. 而「次阻尼」狀態,又分別以5個不同「阻尼比」𝝃
探討差異影響。觀察重點包括:
(1) 「暫態響應」(transient state response)區間:「阻尼效應」越大,「暫態響應」區間越小。「阻尼效應」越小,需要更長的時間發展到「穩態響應」的狀態。
(2) 「穩態響應」(steady state response)區間:「穩態響應」區間,也會是「簡諧響應」(harmonic response),可以寫出位移響應方程式𝒙(𝒕)=𝑿𝐬𝐢𝐧(𝟐𝝅𝒇𝒕+𝝓)。
(3) 「穩態簡諧響應」的「位移振幅」𝑿:「阻尼效應」越大,「位移振幅」𝑿會越小,有抑制振動的效果。
(4) 「穩態簡諧響應」的「簡諧響應頻率」𝒇:會等於「簡諧外力」的「激振頻率」𝒇。
(5) 「穩態簡諧響應」的𝒙(𝒕)和𝒇(𝒕)時間波形之「相位」𝝓關係:當「激振頻率」等於「自然頻率」, 𝒇 =𝒇𝒏,𝒙(𝒕)和𝒇(𝒕)的時間波形,剛好是「90°相位差」。
以上個人看法,請多指教!
王栢村
0 意見:
張貼留言